
过去一年,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持续完善,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充分展现,未来的“中国之治”必将成色更足、底色更亮、优势更加彰显,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助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从“有困难,找警察”到“面对面问需于企,点对点纾困解难”,公安交管服务的新变化,令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印象深刻。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金坛大队以服务企业、保障民生为导向,积极办好便民利企实事,用小举措推动大民生,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公安交管部门定期走访企业,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一企一策’制定服务保障举措,通过逐步优化,大大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停车难题,对企业大件运输需求,积极落实保障护航政策,确保安全快速通行。”刘静瑜表示。
放眼全国,以法治之力推动市场环境向好的成功实践屡见不鲜。
深入推行“综合查一次”执法模式,惠及企业3.7万家;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设置企业服务专窗,81项公证事项实现5日内出证;成立涉外法律服务团,建立涉外人才资源库和知识产权专家库……这是2024年,广东省中山市司法局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
“中山市司法局在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排除法律风险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广大企业的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中山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客户部总监米雪梅说。
更好保障群众幸福生活
春节刚过,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就赶到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检察院“豫见未来·李灵工作站”,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过去一年,淮阳区检察院精心筹建集司法保护、犯罪预防、心理矫治、帮教挽救等功能于一体的“豫见未来·李灵工作站”,并于2024年11月挂牌成立。
如今,该工作站已经组建起一支由李灵和9名检察官、3名心理咨询师、1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和25名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团队,对未成年人出现的一些尚未构成犯罪的偏差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治,教那些“甩手家长”正确教育、爱护孩子。
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自2024年8月22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保护普通消费者维权、退款和返还食品药品等作出明确规定。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鞍山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艳认为,最高法制定《解释》一方面贯彻“过罚相当”原则,让违法生产经营者吸取教训、改正违法行为,又避免“知假买假”者滥用权利损害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另一方面就线索移送和司法建议作出规定,有利于健全我国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格局。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群众“只进一扇门”,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2024年,福建省各级综治中心均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全面统筹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资源力量和有关功能有机融入综治中心,因地制宜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仲裁、心理服务等组织和社会力量入驻,共受理各类诉求和矛盾纠纷36.2万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7%。
“以前有矛盾纠纷和诉求,光咨询就要费很大劲。现在只要到综治中心,不仅能得到专业化的帮助,还能享受到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群众、诉求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一站式’服务,真是暖心又贴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永澄深有感触地说。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过去一年,各地政法机关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以我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为例,东城区委政法委因地制宜、积极创新,统筹政法各单位,联合人大、教育、统战等部门,开展形式多样、创意多元的线上线下国家安全宣传,有效教育引导辖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安全知识,进一步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切实增强在国家安全方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吴华侠表示。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以法治保安全、稳预期、提信心、促增长的“高分答卷”不仅书写在代表、委员履职观察的字里行间,也展现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