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岁的李康是宝坻公安分局宝平派出所社区警务队警长,从警12年里,前8年的特警生涯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后4年的社区“耕耘”则让他进一步走近群众、了解民生。4年来,他扎根社区,全心全意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于家长里短中守护“人间烟火气”,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担当。
架起“连心桥”
耕好“责任田”
4年前,李康离开工作了8年的特警队,转型成为一名社区民警。走上新岗位,他斗志昂扬:“我常年训练,体能还算不错,在社区转几圈从不觉得累。谁家有事,我随叫随到!”
李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4年来,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坚持每天深入社区走访,凭借一副“铁脚板”走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访过了每一户居民,各家各户的基本信息,周边商户、医院、学校的情况,他都谙熟于心。
为了加强警民联系,更好、更及时地为居民服务,李康把印有自己照片、联系方式的《警民联系牌》贴到了社区醒目位置,并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居民群众的咨询和求助,实现“全时空”、“零距离”、“点对点”服务。
同时,李康还在社区警务室的功能上动脑筋,将小小的警务室打造成为“警民联系点”、“民生服务点”、“防范宣传点”以及“矛盾调解点”,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
辖区居民王先生家的下水管道腐蚀老化,经常堵塞。他想更换新管道,但楼上楼下因为分摊费用问题产生分歧。王先生无奈,向李康求助。
李康接到求助后,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前往王先生家走访,实地了解情况,发现老化的管道属于全楼共用管道,于是会同人民调解员、律师等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并多次召集全楼居民协商下水管道改造事宜。其间,参与调解的律师为居民们讲解了相关法律知识,人民调解员则挨家挨户进行劝解。经过多轮协商,楼上楼下住户统一了意见,在律师的见证下签订了改造协议书,圆满解决了困扰该楼居民多年的下水管道堵塞问题。
不仅如此,每次进社区,李康还主动和居民打招呼,拉家常,在不断拉近警民关系的同时,积极宣讲安全防范知识,了解社区内发生的大事小情并及时处理。
今年9月,李康和居民交流时,得知社区里搬来了一位新租户,立即登门走访。对方见到民警,眼神躲躲闪闪,似乎想要隐瞒什么。李康马上查询对方的身份信息,发现其竟然是一名网上在逃人员。他不动声色,悄悄联系同事支援,在该在逃人员察觉形迹暴露准备逃离时,迅速将其抓获。
“社区警务工作看似普通,其实里面有‘大学问’,得一点一点地学,踏踏实实地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为大家付出了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只有真心实意地开展工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这是李康对社区警务工作的理解。
织密“防护网”
守望“大平安”
李康的辖区面积不大,住户也不多,但门脸店铺比较多,还有个夜市。平时,购物群众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尤其是到了夏天,游客云集,而各类警情也随之增多。“只有社区安宁,居民群众才有安全感,才会满意!”作为社区警务队警长,李康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有效降警情、控发案,李康每天从早忙到晚:上午9时到晚上6时,他到辖区走访,采集信息,收集群众的问题和诉求、制定方案协调解决;而晚上8时起,他深入夜市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巡逻防控……
今年6月初的一天晚上10时许,李康正准备下班回家,突然接到夜市一商户报警,称两桌客人发生了口角。他迅速赶到现场,及时制止、耐心调解,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咱把社区当家,‘家人’平安了,咱心里才踏实。”提起这些事,李康笑着说。从警12年,不管是在特警还是社区民警岗位,他始终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落实在行动中。
社区内老年居民比较多。为了避免老年人落入电信网络诈骗陷阱,李康想了不少法子。比如,建群分享反诈知识、面对面开展集中宣讲、登门发放宣传单……及时为老年人揭示各种电诈骗术,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识别和防范。同时,他还深入辖区内的学校、商户开展反诈宣传,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为居民群众筑起严密的反诈“防火墙”。
今年3月的一天晚上,李康接到预警信息,得知社区居民王大爷接到了疑似诈骗电话。他连夜赶到王大爷家,当面进行劝阻,为老人避免经济损失10万余元。“要不是你来得及时,这钱我就转给他了!”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王大爷后怕不已,连声道谢。
在和王大爷交流过程中,李康发现,老人上了年纪,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于诈骗话术缺乏分辨能力,于是,他又连续三天利用晚上下班时间来到王大爷家,讲解反诈知识,帮其补上这“重要一课”。王大爷感激地说:“家门口有这样的好民警,一心为我们老年人着想,我在这里住着,安心。”
甘为“孺子牛”
做好“解铃人”
社区警务工作千头万绪。4年来,李康进百家门、访百家情,为困难家庭协调办理低保、争取政策帮扶,寻找走失老人,修缮社区安防设施,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事无巨细,样样用心完成。每当有居民因为解决了难事而向他道谢时,他总会笑着说:“为居民服务是我的荣幸,事情办成了,我也高兴!”
在一次走访过程中,李康了解到,社区内两户居民发生矛盾纠纷,于是主动登门了解情况,设法进行调解。
原来,这两家是上下楼的邻居。住在楼上的小王在家承接手工活,每天长时间使用缝纫机,而住在楼下的小李刚生了孩子,楼上缝纫机一响,噪声很大,母子都休息不好。双方各有难处,谁也不肯退让,为此多次发生争吵。
李康了解情况后,分别站在双方的角度,讲法律、摆事实、说情理,反复进行解释劝说,可双方都听不进去。“只对当事双方进行劝导,解决不了问题,要化解矛盾,必须从根源着手!”李康对调解过程进行复盘,认识到了其中的不足。他想到之前调解时得知,小王的妻子没有工作,家庭经济压力较大,于是多方联系,帮小王的妻子找到了一份工作。小王得知这个好消息,如释重负,笑得合不拢嘴。很快,他就主动将缝纫机搬去了其他地方,不再在家里接活儿了。如此,楼下的小李母子也有了宁静的休息环境,两家人握手言和。
从噪声扰民到家庭纠纷,李康总能从琐碎的家长里短中识破矛盾的根源,妙语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成功化解一桩桩市井间的烦愁,理顺一段段复杂交织的人情。“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心里没有解不开的结,只要保持公心,用心用情去做工作,总会换来好的结果。”这是李康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他化解矛盾纠纷、守护社区和谐的经验之谈。
社区警务工作,与琐碎为友,与繁杂为伴。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防范宣传……没有太多的荣耀,有的只是居民群众的一句感谢、一声问候……而这些平凡的片段,带给李康做好工作的无穷动力。他说,他会守护好这份平凡,守护好辖区的人间烟火、春夏秋冬。